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,视作畏途。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,令人退避三舍。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,只要用心,半小时即可掌握。兹简要说明之。
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,古人分“平上去入”四声。按现代汉语音韵,第一声(阴平)和第二声(阳平)为平,第三声(上声)和第四声(去声)为仄。古代又有入声字,入声也为仄韵。如“衣”(阴平)、“移”(阳平)为平声,“倚”(上声)、“意”(去声)为仄声,“一”为入声字,属仄韵。
入声字多是闭口音,音节较急促。令当代学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是,有许多入声字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,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。不过,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,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,如“急”、“竹”、“族”、“逐”、“读”、“俗”、“出”、“觉”、“局”、“节”、“舌”、“石”、“笛”、“乏”、“得”、“识”、“国”、“一”、“七”、“八”、“十”……掌握并不难。
还有几个字,如“看”、“过”、“醒”、“望”、“忘”、“听”,可平可仄,运用比较灵活。
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,分七绝、七律、五绝、五律,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,六言诗较少见。
学格律诗,只要弄懂七律即可,其余可依次类推。
七言律诗有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之说,初学者不妨先从这句口诀入手。
七律每句共七个字,第七个字押韵须用平声字,不押韵用仄声字。句中的第一、三、五字可不用管,即可平可仄(初学时姑且先这么认为);第二、四、六字要求较严,平仄分明。其中有规律可循。
兹以鲁迅的一首七律为例看其规律:
两句为一联,首联中第一句可押韵,也可不押韵;如果第一句押韵,则为平;第二句必须押韵,平;之後是隔句押韵。韵脚必须是个平声字,不押韵必须是个仄声字。
网上广泛流传着一首汪精卫的“绝笔诗”:
“心宇将灭万事休,天涯無处不怨尤。
纵有先辈尝炎凉,谅無後人续春秋。”
《汪精卫大传》一书还煞有介事地引用了。但是,一看这首诗的平仄,就知道这是後人伪作。汪精卫古诗文功底深厚,所作诗词格律严谨,几無一字出律,不可能到了晚年反而不讲平仄,而且犯了格律诗之大忌,在不押韵的地方用个平声字(凉)。
国人善于造假。民国时期,有人伪托宋代邵雍之名作《梅花诗》十首,预言历代之事,被一些人信以为真,详加解读,传诵不衰。不管怎么说,造假者尚懂格律,起码有点专业精神。
再看鲁迅的这首七律,每句中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、三、五字,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,剩下的第二、四、六字的平仄就很“分明”了。
第一个特点是每句中总是两平夹一仄或两仄夹一平,这叫相间;
第二个特点是每联总是平仄相对,上联是平仄平,下联必为仄平仄;或上联为仄平仄,下联必为平仄平。这叫相对。
第三个特点是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同,这叫相粘。
如果你打算写首七律,决定第一句押韵,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,那么整首诗的平仄便可依次类推。
当然,所谓“一三五不论”,也不是绝对不论,通常第三字与第五字还是要论的。
首先要避免“孤平”。所谓孤平,指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这个句式中,除最後一字外只有一字为平。在这个句式中,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,那么就犯了孤平。如果是五言诗,那么“平平仄仄平”这个句式的第一字就必须是平声,否则也犯孤平。这是格律诗的大忌,前辈诗人都很注意这一点。据说有人曾统计过《全唐诗》,近五万首诗中,仅有区区数首诗犯孤平。作格律诗,应尽量避免孤平。
其次,还要避免“三平调”、“三仄调”(每句後三字全平或全仄,又称“三连平”、“三连仄”)等诗病。在古风中,经常有後三字为“平平平”、“仄仄仄”的句子,但在格律诗中,应尽量避免。
不合“正格”的律句,古人称为“拗句”,意思是拗口的句子。出现拗句,主要是诗人不愿因律害意,不得不偶尔出一下轨,这与不讲格律不能同日而语。“拗”得最厉害、也最著名的律诗,当属崔颢的《黄鹤楼》,前四句简直就是古风,後四句却是严谨的律句。昔人评之曰:“古人兴到笔随,偶弄狡狯,竟传诵千古,究竟不可为法。”
一句中的後三字也有“平仄平”、“仄平仄”的情况,属于轻微的“拗句”,这种轻微犯规,有的是不需要“救”的。而有些严重犯规的拗句,是需要“救”的,有本句自救、对句相救之说。比如在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这个句式中,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(仄仄仄平仄仄平),那么就犯了孤平,第五字必须要改为平声来“救”,变成“仄仄仄平平仄平”。
还需要说明两点:一是七律中还有一个特殊句式: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。这个句式属于拗句中的本句自救,正格是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,将第五、六字平仄互换,仍然合律,如“羌笛何须怨杨柳”。二是古人重对不重粘,偶尔联与联失粘是可以的,称为折腰体。如王维的《渭城曲》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無故人。”都是联与联之间失粘,跟腰断了一样,所以名之为“折腰体”,有人还因为王维的《渭城曲》而名之为“阳关体”。不仅七绝,唐人七律中失粘的情况也有不少,但宋代以後,失粘的情况就很少了。
七律弄懂了,五律就容易了。将七律的头两字去掉,便是五律的格律。
七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,便是七绝的格律;五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,便是五绝的格律。
为什么诗句中要讲究平仄?这主要是吟诵的需要。平仄有机地转换,就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。试想,如果七个字全是平声字或仄声字,朗诵起来就很难听。余秋雨在其《望海楼记》文末缀一貌似七绝的“诗”:“本为望海筑此楼,岂料远近皆望楼。风晨雨夕独登临,方知何处是泰州。”前两句除了重复押韵的“楼”字(韵脚重字乃格律诗之大忌)和一个“皆”字外,其余11个字全是仄声,第三句的最後一字,不押韵的地方还用了个平声字“临”。行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所谓的“文化大师”缺乏起码的古典文化修养。
如果不从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入手,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供入门:一句中,前四字为一组,後三字为一组。四字中,前两个字为平,後两个字则为仄,反之亦然。如“平平仄仄”、“仄仄平平”。这是四字句的基本句式。在填词时,这种句式最常见。後三字的平仄一般为“平仄仄”、“平平仄”、“仄仄平”、“仄平平”。如最後一字是押韵的平声字,那么此句後三字的平仄只有“仄仄平”、“仄平平”两种情况。若前四字是“平平仄仄”,那么,这一句的平仄则为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;如果前四字是“仄仄平平”,那么这一句的平仄为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。
也就是说,一句中的前四字,每两个字就要转换一下平仄。後三字要避免“三连调”。前四字与後三字的平仄一结合,就是这一句的平仄“正格”。有时除了第一字可平可仄,後面六个字每一字都有定式,入门後的学诗者就会知道,“一三五不论”是很不严谨的说法。
对仗可以体现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,对联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七律、五律一般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。
上下两句的对仗,要求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数量词对数量词,方位词对方位词,颜色词对颜色词,虚词对虚词……
格律诗的对仗,对于名词特别讲究。同样是名词,还可分若干小分类,如天文、地理、时令、服饰、器用、植物、动物、人体……只有同类相对,才对得工稳,称为“工对”。
对仗的学问较深,除了工对,还有正对、反对、借对、流水对、本句自对、隔句相对等等。对仗的水平,能够展现格律诗独特的语言魅力,代表了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《切韵》,这也是以後一切韵书的鼻祖。南宋时,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,因刘渊是平水人,後人将其所编韵书称为“平水韵”。之後,金代王文郁编写了《平水新刊韵略》,把平水韵的107韵部改为106韵部,这就是後来通行的“平水韵”。写律、绝,须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。
平水韵与现代汉语音韵大为不同,今天“东”、“冬”是押韵的,但写格律诗就不能通押;“来”、“回”在今天是不押韵的,但在平水韵里属同一韵部。最麻烦的就是“十三元”和“十灰”,好多现在看来不押韵的字,却在同一韵部,这可能是古今发音的不同所致。古今音韵不同,不仅今人搞不明白,古人也深受困扰。清朝有个书生,在两次考试时因诗题限押十三元韵,而误用了别的韵部的字,结果两次都被列为四等,不及格。湖南名士王闿运撰联调侃道:“二年双四等,该死十三元。”
格律诗改革,我认为首先应该改革韵部,按现代汉语发音重新划分。或者,允许押平水韵中韵母相同的韵部。古代诗人在这方面已有所突破,如三江七阳可以通押。
如果不想受格律的束缚,但写的又不是白话诗,那你完全可以说自己写的是“古风”或“古绝”。因为古风对平仄、对仗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,非常自由。但是要记住一点,古风在押韵方面还是有要求的。古风既可押平韵,也可押仄韵,更可以换韵,但不能平仄混押!
比如因贪腐被判死缓的湖南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,在位时出版的诗集中有这么一首:“警示教育心震撼,前车之覆後车鉴。当年权重多风光,一旦贪婪跌深渊。地位是柄双刃剑,坚持改造世界观。廉洁自律何为最?权力金钱美色关。”六个韵脚字分别在平水韵的五个韵部,“撼”、“鉴”是仄声,“渊”、“观”、“关”是平声,这就是典型的平仄混押。
不仅格律诗不能平仄混押,连最自由的古风也不允许。如果在诗中出现平仄混押的情况,只能说明作者对诗一窍不通。
或曰:我没说我写的是七(五)律、七(五)绝,在诗题上也没注明是律诗、绝句,所以我可以不讲格律。
在隋唐以前,诗的格律尚不规范。但隋唐以後,律、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约定俗成。你只要写四句七言诗,便是七绝的格式;写八句七言诗,就是七律的格式。人们自然会拿七绝、七律的要求来衡量这首诗。正如你在大门两边各贴了一句字数相等的话,虽然没注明是“对联”,人们也会当作对联来品评。这两句话不符合对联的要求,招来批评与嘲笑是很正常的。
词,初名曲、曲子、曲子词。还被称作诗余、长短句。作词就是按照曲谱填上歌词。曲谱叫做“词调”或“词牌”,但词牌的乐谱基本上已经失传,宋代以後的文人们填词,只不过借助于词牌的形式罢了。
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“小令”、“中调”或“长调”。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,甚至三段、四段,分别称为“双调”“三叠”“四叠”。每段叫“片”或“阕”。“片”即“遍”,指乐曲奏过一遍;“阕”原是乐终的意思。
其实填词难于赋诗,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严,有的词牌,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定式,不得乱填。很少有人能记住各种词牌的格律,只能按照词牌的平仄、字句格式填写。词的句式,以四言、五言、七言较为常见,其平仄也有规律可循,五言、七言的平仄,大多如格律诗五言、七言的平仄格式;四言多见“平平仄仄”、“仄仄平平”二种格式。
网上流传着毛泽东去世前写给周恩来的一首“绝笔词”《诉衷情·江山靠谁守》:“当年忠贞为国筹,何曾怕断头?如今天下红遍,江山靠谁守?业未竟,身躯倦,鬓已秋。你我之辈,忍将夙愿,付与东流?”且不说此词立意卑琐、思维陈旧,将“江山”当成可以少数人私相授受的私物,仅看平仄、用韵,就知道这是不学無术者的伪造。熟谙诗词格律的毛泽东怎么会写出如此毫無技术含量的“词”?
至于词韵,则比格律诗宽泛得多,如平水韵中的十四寒、十五删、一先,可通押。网上有《白香词谱》、《词林正韵》等资料可供下载,此处不再一一举例。
知道了什么是四声,平仄就好懂了。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: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,平就是平声,仄就是上去入三声。仄,按字义解释,就是不平的意思。
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?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,较长的,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(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),较短的,这样,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。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,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,而不至于单调。古人所谓“声调铿锵”,虽然有许多讲究,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?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:
⑴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;
⑵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。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。
例如毛主席《长征》诗的第五、六两句:
金沙水拍雲崖暖,
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这两句诗的平仄是:
平平|仄仄|平平|仄,
仄仄|平平|仄仄|平。
就本句来说,每两个字一个节奏。平起句平平後面跟着的是仄仄,仄仄後面跟着的是平平,最後一个又是仄。仄起句仄仄後面跟着的是平平,平平後面跟着的是仄仄,最後一个又是平。这就是交替。就对句来说,“金沙”对“大渡”,是平平对仄仄,“水拍”对“桥横”,是仄仄对平平,“雲崖”对“铁索”,是平平对仄仄,“暖”对“寒”,是仄对平。这就是对立。
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,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。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。
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(譬如说,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、湖南人、华南人),那么,问题就容易解决。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,声调不止四个,不但平声分阴阳,连上声、去声、入声,往往也都分阴阳。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。这都好办: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,例如把阴平、阳平合并为平声,把阴上、阳上、阴去、阳去、阴入、阳入合并为仄声,就是了。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。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。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,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,就更好了。
如果你是湖北、四川、雲南、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,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。这样,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,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。至于哪些字属入声,哪些字属阳平,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。
如果你是北方人,那么,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。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,去声也是仄声;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,上声也是仄声。因此,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;只有由入变平(阴平、阳平)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。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,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,引起了我们的怀疑,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。
注意,凡韵尾是 -n或-ng的字,不会是入声字。如果就湖北、四川、雲南、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,ai、ei、ao、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。
总之,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。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;但是,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。而且,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,在那些地方的人们,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。
参见:诗词理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