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蹄韵格

清人林昌彝说:“凡平音煞句者,顶句亦以平音,仄音煞句者,顶句亦以仄音。照此类推,音节無不调叶。” (林庆铨《楹联述录》)这段话换一种说法,就是“仄顶仄,平顶平”。对联的这种规则,可以说就是马蹄韵。至于“马蹄”二字借表联律始于何时,尚不得而知。曾国藩《求阙斋读书录》卷七说:“(唐)陆(贽)宣公文则無一句不对,無一字不谐平仄,無一联不调马蹄。”看来,至迟在曾国藩以前,就有这个说法了。

其所以叫马蹄韵,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,後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,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。若以一边的脚为平,另一边的脚为仄,左右轮流,那么“平平”之後便是“仄仄”,“仄仄”之後又是“平平”了。鉴于後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,并無後继,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,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。

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。一是句脚规则,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後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。一是句中规则,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。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。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。通常情况下,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後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,称为正格,相同者称为变格。变格没有正格铿锵。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。

任何原理,一旦被认识,都很简单。马蹄韵也是如此。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:

  ……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     ┬ ┬ ┬ ┬ ┬ ┬ ┬ ┬──
    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    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└──1↑
    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   
    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└────2↑
    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    
     │ │ │ │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3↑
     │ │ │ │ │      
     │ │ │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4↑
     │ │ │ │        
     │ │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5↑
     │ │ │         
     │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6↑
     │ │          
    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7↑
     │           
    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8↑

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。从後往前截:

每边一句:仄
  每边两句:平仄
  每边三句:平平仄
  每边四句:仄平平仄
  每边五句:仄仄平平仄
  每边六句:平仄仄平平仄
  每边七句:平平仄仄平平仄
  每边八句:仄平平仄仄平平仄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这个省略号意味着,如果有九句,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;如果有十句,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,等等。

下联平仄相反。

句中平仄,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:

一言句:仄
  二言句:仄仄
  三言句:平平仄、平仄仄
  四言句:平平仄仄
  五言句:仄仄平平仄、平平平仄仄
  六言句:仄仄平平仄仄
  七言句:平平仄仄平平仄、仄仄平平平仄仄
  八言以上(含八言)之平仄视节奏而定。

下联平仄相反。

按理,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“仄仄平平仄”外,另一种应为“仄平平仄仄”,因律诗自唐以来已用惯了,于是用“平平平仄仄”取“仄平平仄仄”而代之。这只是一种变通。七言句以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取代“平仄仄平平仄仄”,亦是如此。被取代後的“仄平平仄仄”与“平仄仄平平仄仄”两式,仍然在用。

就这些。记住这些,就算把握住马蹄韵的精华了。

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,亦用于联句句中,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。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,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。


参见:余德泉《对联格律·对联谱》